(文:向美玲 审:向美玲)当课堂走出书本,当画笔遇见山河,一场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碰撞研学之程,在彩云之南徐徐展开。湖北恩施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、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整装出发,跨越恩施、重庆,奔赴昆明、大理,用14天的时间,在博物馆的文物肌理中追溯文脉,在古城的青瓦飞檐下捕捉光影,在湖山胜景中释放灵感,让每一次落笔都成为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对话。
行旅脉络: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奔赴
10月27日,晨光微熹中,师生们从学院集合启程,一路山河相伴,从鄂西山地到云贵高原,地貌与人文的渐变,早已为这场考察埋下伏笔。



在云南省博物馆,22万余件文物成为最生动的教材。战国牛虎铜案的精湛工艺、彝族漆器的绚丽色彩、大理国金翅鸟的灵动线条,让师生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巅峰水准与民族美学的多元魅力。每一件文物的材质、纹样与文化融合特征,都为创作与理论课程提供了鲜活素材。云南美术馆则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展陈设计,让同学们学习公共文化空间的艺术表达。从室内外流线设计到材料运用,从光环境营造到景观协调,深刻理解艺术与场所精神的融合之道。


大理古城南诏门的唐宋风格与白族建筑交融,五华楼的晨雾与黄昏光影,文庙的对称构图与儒家符号,床单厂艺术区的旧厂房与当代艺术碰撞……每一处都藏着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。喜洲古镇的“三坊一照壁”、扎染工坊的图腾纹样,沙溪古镇的茶马古道遗存、青瓦土墙的古朴肌理,更是让师生们深入解构白族建筑美学、民族色彩范式与民间工艺智慧,理解传统艺术如何从生活土壤中生长。



旅途印记:不止于写生的成长与收获
这场考察,是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,更是艺术认知的深度升级。师生们跳出课本局限,在“在地化”的艺术场景中,学习传统工艺的传承逻辑、民族美学的表达范式、跨文化艺术的融合之道。老师们全程随行指导,从构图取舍、色彩调和到文化内涵解读,逐一提点打磨作品,让每一幅写生都兼具技法精度与思想深度。写生途中,学生们相互交流技法、探讨创意,在协作中提升专业能力;从昆明到大理,从古城到古镇,每一次车程、每一次驻足,都让大家更懂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。这些经历不仅沉淀为画布上的作品,更成为艺术生涯中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

笔触流转间,是滇韵文脉的传承;脚步丈量处,是艺术初心的坚守。这场云南写生考察,让湖北恩施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、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们在自然与人文的滋养中,拓宽了艺术视野,深化了文化理解。未来,这些源自彩云之南的灵感与感悟,终将转化为更具温度与深度的艺术创作,让传统文脉在当代艺术中焕发新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