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规范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流程、提升学术指导质量,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于2025年4月21日召开“2025届毕业论文答辩专题研讨会”。本次会议由美术系主任刘娇主持,美术系全体教师参会,围绕论文答辩核心目的、问题设计规范及答辩纪律要求展开深入探讨,为即将启动的答辩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。
明确答辩核心原则与多重目标
刘娇主任在会议伊始强调,毕业论文答辩需秉持“学术指导优先、质量提升为要”的原则,其核心目的包含三个维度:一是以论文完善为导向,通过师生问答互动,助力学生发现论文在逻辑架构、数据运用、理论应用等方面的不足,明确修改方向,提升学术规范性;二是实现能力检验目标,综合考查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深度、学术表达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,评估其是否达到本科毕业的学术水平要求;三是避免答辩异化为“考核对抗”,要求评委以建设性提问为主,兼顾学术严谨性与指导包容性。

细化答辩问题设计规范
针对答辩提问环节,会议对评委的问题设计提出了具体且细致的要求。在内容相关性方面,提问必须紧密围绕论文标题、摘要、核心论点及研究方法展开,严禁涉及非学术或敏感话题,并列举了“文中引用的理论出处是否为最新版本?”“数据统计口径如何界定?”等示例问题。在梯度合理性上,问题需遵循“由浅入深”的递进逻辑,分为基础层、分析层和拓展层三个层次。基础层主要考查学生对论文的熟悉度,如“简述研究框架”;分析层旨在检验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,如“为何选择某模型”;拓展层则用于评估学生的创新潜力,如“下一步深化方向”。
强化答辩规范与纪律要求
答辩组长张彬教教和刘敏副教授进一步细化了答辩规范,强化了职责分工和纪律要求。在流程把控上,需严格确保每位学生的答辩时间均等,监督评委提问的相关性,及时纠正偏离论文内容的行为,同时做好争议裁决的协调工作,妥善处理突发状况。在提问规范方面,要求提问语言简洁清晰,避免术语堆砌或暗示答案,单次提问时长不超过3分钟,总提问数控制在3—5个。在回避制度方面,明确指导教师不得参与所指导学生论文的评阅、提问及评分表决,严禁通过肢体语言暗示答案或干预评分程序。
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,为2025届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,充分体现了学院“最以学生为中心、以质量为核心”的教育理念,将有力推动美术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朝着更加规范、科学、高效的方向迈进。